|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比特幣: "殺豬盤"頭目150億美元的比特幣如何被美沒收?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比特幣史上最大規模的政府沒收行動引發市場強烈關注。10月14日,美國司法部宣布沒收“殺豬盤”頭目、柬埔寨太子集團創始人陳志持有的約12.7萬枚比特幣。按當日市值估算,這些比特幣價值約150億美元。


美國紐約(专题)布魯克林聯邦法院公布的起訴書顯示,太子控股集團(太子集團)的創始人兼董事長陳志涉嫌犯有電信詐騙和洗錢罪。太子集團表面上專注於房地產開發、金融服務等,但陳志暗中將太子集團發展成亞洲最大的犯罪組織之一,他涉嫌指揮太子集團在柬埔寨各地利用強迫勞動和實施加密貨幣投資詐騙計劃(俗稱殺豬盤),從美國及全球受害者手中竊取了數十億美元。陳志目前仍在逃。

針對這一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加密貨幣查沒行動,外界對美國政府如何在陳志仍在逃的情況下查沒其持有的巨額比特幣頗為關注。政府的查沒是否說明去中心化資產在現實中依然受制於中心化節點?


香港(专题)科技大學金融研究院助理院長唐博向澎湃新聞表示,從技術層面看,比特幣等去中心化資產的底層邏輯決定了任何單一政府都無法直接“關掉”或“掌控”整個網絡。其賬本是通過全球節點共同維護的,點對點傳輸與加密機制確保了抗審查性。因此嚴格意義上,國家無法通過行政命令來抹除或重寫區塊鏈上的歷史記錄。但是,絕大多數用戶與資金流動並不是發生在純粹的鏈上,而是依賴交易所、托管錢包、支付網關等中心化接口。這些機構往往受本地法律和監管的約束,政府正是通過監管和司法協作切入這些“關鍵接口”,從而間接實現對去中心化資產的控制與影響。

“換句話說,政府不是掌控比特幣本身,而是掌控用戶進入與退出比特幣世界的渠道。”唐博說道。

對於美國政府是如何實現對陳志持有的約12.7萬枚比特幣進行“沒收”,近段時間已有不少討論。實際上,加密貨幣分析平台Arkham此前早已對陳志在礦池Lubian的錢包地址進行了標簽標識,從而提供了一個警示工具。Lubian曾是全球知名的比特幣礦池,在高峰時期掌控了全球約6%的比特幣算力。但這個礦池卻是陳志洗錢網絡的一環,幫助其將詐騙資金轉化為海量的比特幣。

起訴書也顯示,陳志及其同伙使用復雜的加密貨幣洗錢技術來掩蓋王子集團利潤的來源,包括“噴灑”和“漏斗”技術,其中大量加密貨幣反復分散到數十個錢包,然後重新整合到更少的錢包中,以此達到掩蓋資金來源的目的。這說明美國的執法部門,通過相關工具實現了對太子集團相關錢包的鎖定。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獲得了區塊鏈上的地址並不意味著控制了相關資產,要想真正實現控制或轉移資產,核心在於掌握私鑰。今年8月,Arkham發布的報告顯示,Lubian似乎使用了一種容易受到暴力破解攻擊的算法來生成私鑰。

新火科技研究院院長丁元向澎湃新聞表示,在陳志案中,政府使用的暴力破解,即用窮舉法推算出私鑰。具體來看,政府並非傳統意義上繞過私鑰或破解密碼學,而是利用特定錢包軟件在生成私鑰時存在的“弱隨機數”技術漏洞。這類漏洞導致私鑰熵值不足,使政府或惡意方可以通過窮舉法,計算並推算出私鑰,進而控制資產。這本質上是一種技術攻擊行為,凸顯了使用不安全的隨機數生成加密關鍵信息所帶來的系統性風險。


“我們需要澄清:比特幣網絡的核心去中心化機制是安全的。陳志案的問題在於特定錢包軟件使用‘弱隨機數’生成私鑰的漏洞,而非比特幣協議本身的安全性問題。”丁元強調,行業內對比特幣底層密碼學本身的安全性並無普遍擔憂。但這類事件確實讓人們對資產的“抗沒收性”產生擔憂,擔心私鑰安全並非萬無一失。”

起訴書還指出,大約到2020年,陳志已經積累了大量由詐騙收益轉成的加密貨幣,存儲在25個加密貨幣地址中。起訴書也具體列出了這25個錢包地址及其對應的比特幣數量。現在,這些加密貨幣都存儲在由美國政府控制的地址上。

談及這類查封行動是否受制於中心化節點,丁元認為,這取決於資產的存放方式。若資產在交易所等中心化平台,政府可依法強制其配合。但在陳志案中,資產存入去中心化錢包,政府卻是通過破解技術漏洞而非中心化平台的“權力”介入。這說明,即使資產在去中心化錢包,若底層技術不夠健壯,仍可能面臨挑戰。這類沒收行為,從哲學層面看,確實對“抗審查”的比特幣去中心化精神構成挑戰,因為它揭示了現實世界法律與技術漏洞對數字資產的影響力。但我們必須強調,非法所得資產無法脫離法律制裁。

唐博則表示,從法律與制度角度來看,這類查封與司法執行案件表明,比特幣正在經歷從“無主權、去中心”的理想化敘事,逐步轉向“被制度吸納”的現實化進程。類似的過程在金融史上並不陌生:黃金在早期也曾是私人財富的無主權儲藏物,但隨著其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重要性上升,逐漸被納入央行儲備和貨幣制度的核心;外匯市場從私人兌換發展到今日高度監管的跨境資金體系,也是制度化的產物。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58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3 秒